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3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152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低温敏感型的"丰禾1号"和耐低温型的"郑单958"两个玉米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GA3浸种的处理方式("丰禾1号"为20 mg·L-1、"郑单958"为5 mg·L-1),探究了GA3对低温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种胚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淀粉酶活性和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GA3浸种处理显著提升了玉米种胚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增强了低温胁迫下细胞的渗透势;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总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提高了苹果酸脱氢酶(MDH)、丙酮酸激酶(PK)、联合酶(G-6-PDH和6-PGDH)的活性,提高了糖酵解(EMP)、三羧酸循环(TCA)、磷酸戊糖途径(PPP)途径的运转效率,保证了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供应;GA3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种子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从而在低温胁迫条件下促进其萌发。  相似文献   
42.
通过整理鉴定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藏的100多年间采自四川省的1万余号蝶类标本,最早的四川蝶类标本(宽带凤蝶西部亚种Papilio nephelus chaon)采于1910年,结合文献和专著资料,参考《中国蝶类志》的分类系统,得到四川省蝶类644种,隶属于12科240属。其中,蛱蝶科Nymphalidae 162种、弄蝶科Hesperiidae 125种、眼蝶科Satyridae 114种、灰蝶科Lycaenidae 100种、粉蝶科Pieridae 59种、凤蝶科Papilionidae 45种、蚬蝶科Riodinidae 14种、绢蝶科Parnassiidae 11种、斑蝶科Danaidae 8种、环蝶科Amathusiidae 4种、喙蝶科Libytheidae 1种、珍蝶科Acraeidae 1种。四川省蝶类物种组成丰富,其中,蛱蝶科、弄蝶科、眼蝶科和灰蝶科物种数均超过或达到100种。建议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不同生境建立长期监测点,持续监测蝶类物种多样性分布及变化情况,这对于保护全省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尽快开展相关研究,包括四川省蝶类的经典分类学、系统发育及区系、生物地理学、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生态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43.
为评价新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对我国不同品种玉米的为害潜能,本文采用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对3种甜质型玉米(穗甜1号、正甜68和华金甜1号)以及3种糯质型玉米(京科糯2000、广黑甜糯和广糯1号)的生存适合度,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生物学指标与玉米叶片主要营养物质及粗纤维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取食甜质型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存活率、蛹重、雌成虫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取食糯质型玉米;取食甜质型玉米草地贪夜蛾的内禀增长率介于0.1566~0.1843,净生殖力介于187.97~353.35,也均高于取食糯质型玉米(内禀增长率介于0.0998~0.1465,净生殖力介于25.89~95.34),表明取食甜质型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具有更高的种群增长能力。甜质型玉米叶片中主要营养物质维生素C、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总氨基酸及粗纤维的含量普遍高于糯质型玉米,草地贪夜蛾的净生殖力与维生素C、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及粗纤维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草地贪夜蛾在甜质型玉米上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44.
以苦瓜枯萎病菌为靶标菌,通过对峙培养试验和发酵滤液抑菌试验对分离自苦瓜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进行筛选。候选菌株0250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根据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与同源性相近的菌株进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被鉴定为Streptomyces rhizosphaericus,并评估了该菌株在温室和田间对苦瓜的促生长和防治枯萎病效果。结果表明: 链霉菌菌株0250对苦瓜枯萎病菌的平板抑制率为69.2%,对1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平板抑制率达64.3%~85.6%;该菌株的菌悬液处理能促进盆栽和田间苦瓜植株根、茎生长发育,提升产量,对苦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66.9%和61.5%。预先用菌株0250菌悬液处理土壤再接种病原菌,对土壤尖镰孢菌数量抑制率达62.1%,显著提高了苦瓜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及根系活力。总之,菌株0250是一株对苦瓜枯萎病具有巨大生防潜力的放线菌资源。  相似文献   
45.
建立基于光谱仪的江西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模型,可指导氮肥精确施用,达到双季稻丰产、提质、增效的目的。本研究开展了不同早、晚稻品种与氮素水平的小区试验,采用GreenSeeker光谱仪和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GMD)于分蘖期和拔节期测定了早、晚稻冠层光谱植被指数和植株氮积累量,建立了双季稻植株氮积累量光谱监测模型,并采用独立的田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利用双季稻丰产栽培经验及建立的氮素光谱诊断模型,对双季稻分蘖肥和穗肥施氮量进行定量推荐。结果表明: 双季稻氮肥施用关键期(分蘖期和拔节期)基于两种光谱仪的光谱植被指数与植株氮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和拔节期的模型预测效果比生长前期模型好。基于GreenSeeker光谱仪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780,660))的指数方程可较好地预测植株氮积累量,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2~0.94,模型检验的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和相关系数(r)分别为3.09~5.96 kg·hm-2、5.8%~18.5%和0.92~0.98;基于CGMD光谱仪的差值植被指数(DVI(810,720))的线性方程可较好地预测植株氮积累量,R2为0.90~0.93,模型检验的RMSE、RRMSE和r分别为3.71~6.33 kg·hm-2、11.7%~14.3%和0.93~0.96。基于CGMD光谱仪的模型推荐的施氮量高于基于GreenSeeker光谱仪的模型推荐的施氮量;模型生成的精确施氮方案较传统农户方案减少施氮量5.5 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0.8%,纯收益提高128元·hm-2。用双季稻氮素光谱诊断方法指导施肥能在增产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纯收益,对科学指导双季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厘清海岸带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和自然资本流量占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能有效缓解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二维和三维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分析浙江省海岸带2006—2016年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基于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探究了区域自然资本存量和资本流量占用情况,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浙江省海岸带生态危机加深,人均生态赤字平均值为3.5 hm2·cap-1,人均生态赤字上升了15.5%,其中,能源消耗账户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率大于生物资源账户;各县区人均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分异显著。浙江省海岸带以消耗自然资本存量为主,且对自然资本流量更新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2016年,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量是资本流量占有量的14.87倍。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对浙江省海岸带各县区生态足迹以正向促进作用为主,渔业生产对生态足迹为负向影响,并有向正向影响作用转换的趋势,3个影响因子的影响机制时空分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47.
森林天然更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预测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引入贝叶斯技术和全局敏感性分析,构建基于竞争、气候和地形3类因子的秦岭松栎林天然更新模型。备选模型形式以泊松(Poisson)模型、负二项(negative binomial,NB)模型、零膨胀泊松(zero-inflated Poisson,ZIP)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ZINB)模型为基础。同时,根据模型参数传递的不确定性量化分析结果,阐释影响森林更新小概率事件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 ZINB模型在油松和锐齿栎更新模拟中均优于其他模型。林分总断面积、光截留、坡位和生长季最低温是影响松栎林中油松天然更新的最关键因子;而林分总断面积、坡向与海拔的组合、年均温和最热季节降水量则是影响松栎林中锐齿栎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油松更新模拟中,各类因子对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贡献率从小到大依次为: 竞争因子(25%)<气候因子(29%)<地形因子(46%);锐齿栎更新模拟中为: 气候因子(12%)<竞争因子(24%)<地形因子(64%)。油松天然更新数量对生长季最低温和最干季节降水量为正响应,对最干季节均温为负响应;锐齿栎天然更新数量对年均温、生长季最低温和最热季节降水量为正响应,对最干季节均温为负响应。基于贝叶斯技术的ZINB模型可以量化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并解释参数传递的不确定性,是预测森林天然更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8.
浙江杭州午潮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量化的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可以客观地揭示植物群落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植被恢复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浙江杭州午潮山45个20 m×20 m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和排序等数量化方法,分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生物多样性特征及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午潮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可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 木荷群落、白栎-薄叶山矾群落和青冈群落。3个群落类型中,树木个体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均无显著差异,而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青冈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木荷群落,但与白栎-薄叶山矾群落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排序表明,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和地形等解释了群落分布46.4%的变异,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海拔、坡度、坡向和透光度对群落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而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和海拔可能是影响午潮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素。53.6%未能解释的部分可能归因于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49.
以‘嘎啦/八棱海棠’为试材,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撒施(T1)、滴灌施氮(T2)和渗灌施氮(T3)对嘎啦苹果氮素吸收利用、分配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完善苹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挖掘提高氮素利用率的途径。结果表明: T3处理苹果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和氮含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各时期土壤矿化氮(Nmin)含量在20~40 cm土层表现为T3>T2>T1处理,在0~20 cm土层表现为T2>T3>T1处理。同一器官的Ndff值(树体各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到的15N占该器官全氮量的比例)在各时期均以T3处理最高,T2其次,T1处理最低。果实成熟期的树体15N利用率表现为T3>T2>T1处理,其中T3处理的树体15N利用率为24.2%,分别是T2和T1处理的1.19和1.65倍。果实成熟期T1处理的15N分配率在营养器官最高,T2处理在贮藏器官最高,T3处理在生殖器官最高。各处理的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溶性糖及糖酸比均以T3处理最高,T2其次,T1处理最低。渗灌施氮处理显著促进了嘎啦苹果树体叶片生长和氮素利用,并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0.
稀土元素也称镧系元素,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质和配位性质,其发光复合物被广泛研究于生物技术领域。其中稀土铽(Ⅲ)离子复合物因具有优异的光谱特性,关于其研究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主要从其发光特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发光机理,并对铽(Ⅲ)离子与不同有机化合物结合形成的发光铽配合物以及铽(Ⅲ)离子及其配合物与不同纳米材料形成的复合物进行了分类综述。此外,还详细地阐述了铽离子及其复合物在荧光探针、生物传感器、药物递送、细胞成像、癌症治疗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其今后发展趋势和潜在的研究价值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